整個小學的學習中很大一部分的內容都和運算與數相關,一年級100以內加減法、二年級乘除法、三年級小數分數的認識、四年級四則混合運算及運算定律的學習、五年級因數倍數質數合數等,所以客觀的來講,數概念與數運算的強弱一定程度的決定孩子數學成績的好壞,拋去成績不說,計算能力是學習數學的根基,讓我們不得不重視!
一、孩子算術能力差的原因
做題習慣不好,不注重細節,毛燥
經常有孩子3看成5;看漏了一個數;「+」看成「-」;3+4=9,把正弦當成余弦等一些低級性的錯誤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「粗心」,習慣養成不好。這樣的孩子性格比較活躍,關注點很多,但不夠細致。遇事毛毛躁躁,想問題似是而非,經常想當然的看問題。容易被認為成粗心,但其實是性格和習慣的問題,也是最難改的一種。
家長不輔導
孩子在放學回到家之后,吃過飯就開始寫作業了,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,一般不去管孩子寫作業的情況,絕大多數的原因是家長在小的時候,也是自己一個人做作業的。但是時代不同了,現代孩子的作業不僅多,而且難度也很大,沒有家長的幫助,只靠孩子自己,無疑會給他增加不少的心理和生理壓力。建議家長一定要協助孩子做作業,不過有一點注意,只是協助而已,不能替孩子寫作業。
運算能力差
這個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,因為只要是 小學計算能力一般,國中也會受影響。同時也和學生的習慣有關,有的小孩只要是計算題,就立刻拿出來計算器,啪嗒啪嗒把題算出來了,有時候計算6乘以9,他都恨不得翻出九九乘法表,而不愿意去開動腦筋運算,長此以往,導致計算能力低下。
二、幾種提高算術能力的實用技巧
遇到困難多鼓勵
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,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困難,在孩子數學題做錯的時候,家長不要打消孩子的積極性,應該多給予鼓勵,讓孩子再接再厲。
把學習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
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,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數學的開始。如何在孩子們面前展示出一個五彩繽紛、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數學世界,把抽象、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和親近,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愛數學,主動地用數學。我認為關鍵是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,把抽象陌生的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,讓數學知識生活化。現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,兒童學習數學時,他們的心智活動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。而且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,對熟悉的生活情景,感到親切,有興趣。只有當數學不再板起面孔,而是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,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,才會進入學習的角色,才會真正感受和體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,增進理解和應用的信心。在教學中,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,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,使學習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需求。
熟練掌握小學的五大運算律
加法交換律、加法結合律、乘法交換律、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這五大運算法則,不但要記牢它們的原則,更要善于將它們應用到巧算和速算當中。小學階段有簡便運算題,訓練你熟練掌握和運用這些運算法則。
代表者: 土屋千冬
郵便番号:114-0001
住所: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
資本金:2,000,000円
設立日:2023年03月07日